昨日,一列由30輛綠色的公墓服務車組成的婚車隊引起了天津市民的驚奇,這些公墓服務車一改往日外表,車身貼滿大紅喜字,變成了迎親婚車。車內坐著四對新人,新郎和新娘手挽手,隨車奔向婚禮現場——永安公墓。
沒有煙花,沒有禮炮,在親人們祝福的目光下,婚車緩緩開進公墓。在草坪區(qū),主持人、工作人員和200多名賓客分列兩旁,等待新人的到來。車輛停住,在《婚禮進行曲》的悠揚音樂中,新郎挽著新娘緩步走下,周圍親友立刻圍了上去,將手中的鮮花花瓣撒向他們。四位身著白色婚紗的新娘顯得格外美麗,旁邊的四位新郎臉上也洋溢著甜蜜的微笑。
婚禮程序和普通婚禮沒什么兩樣:司儀現場主持,新人交換結婚戒指,然后放飛鴿子……溫馨的場景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親友。據了解,這四對新人都畢業(yè)于長沙民政學院殯儀系,彼此是同學,后來參加工作一起來到天津,將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婚禮儀式舉行前,新郎李凱帶著新娘姚園園來到父親的墓碑前,兩個人跪在墓前,認真地擦拭墓碑,隨后恭敬地鞠了三鞠躬。新郎李凱告訴記者,兩年前他將父親的骨灰從老家承德遷到了永安公墓。父親活著的時候,最遺憾的就是沒看到他成家,此次帶新娘來到父親墓前,希望能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長輩認同“公墓婚禮”
在公墓舉行婚禮,這一想法可謂“驚世駭俗”,新人們的父母如何看待此事呢?
新郎彭燦陽是一名墓碑設計師,當他的父母聽到兒子要在公墓舉辦婚禮的消息時,第一反應是震驚,并不認同兒子的做法。彭燦陽對父母解釋說,由于工作關系,他在墓區(qū)中留下了很多自己的作品,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希望爸爸媽媽能正確看待他的選擇。聽了此話,通情達理的父母同意了他的做法。
新娘李瑩的媽媽呂秀芳對女兒的選擇更為支持,她昨天專程從吉林趕來參加婚禮?;槎Y上女兒、女婿向她行禮時,她的眼眶濕潤了。她告訴記者,女兒當初選擇殯儀系這一專業(yè),本身就是對世俗的一種突破。作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把婚禮地點選擇在這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世人對殯葬行業(yè)的看法,家長應該支持。
婚禮現場還有一位特殊的嘉賓,他就是長期從事殯儀研究的長沙民政學院殯儀系主任王夫子教授。王夫子教授1995年創(chuàng)辦“殯儀系”,是中國現代殯葬職業(yè)教育的開始,他對這場集體婚禮給予了高度評價。
王教授表示,一般提到公墓人們通常都會想到治喪,而這場特殊的婚禮沖破了世俗觀念。目前殯儀系有800多名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的中國殯儀文化也會得到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