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級,張大鵬從小伙伴的相機取景器里張望了一眼自己的家鄉(xiāng),從此就迷上了鏡頭里的世界。此后的20年時光里,愛攝影的少年成長為業(yè)內(nèi)知名的一流攝影師,并在杭州文藝圈里,贏得了“大老師”的名號。
大老師很酷,是個很難低調(diào)得起來的人,即便這兩年他不再接受商業(yè)片約,也經(jīng)常從小伙伴那里傳來他的消息。文字格式通常是這樣的“大老師你怎么那么厲害呢,balabala……”,標配是大老師的膠片攝影作品,內(nèi)容是這些小伙伴的日常,包括喝茶、野營和集市。
小伙伴的這些福利,都來源于大老師的新作——留下照相館。不叫攝影工作室,也不會叫影樓,就是這個有點遠離生活的詞語“照相館”。在大老師心目中,照相館是個神圣的地方,照相是一個儀式,照相館就是進行這個儀式的“教堂”,鉆在相機的遮光布下面的攝影師則是“神父”的角色。
留下照相館位于杭州知名的文藝**,和創(chuàng)園THE 52 SPACE里。這里是他為自己打造的快樂空間,水磨石的地面、原木和鋼鐵的家具、牛仔、皮具、手沖咖啡。大老師*欣賞70年代的東西,包括設(shè)計和工藝,他將這些喜愛都放進了這里。
留下照相館隱藏在一扇木門后面,不顯眼得像忍者的機關(guān)小屋,打開門之后則是另一方世界。大畫幅相機就像武士一樣排在鐵質(zhì)樓梯下,玻璃柜里全是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生產(chǎn)的大畫幅鏡頭。暗房在另一幢房子,采用傳統(tǒng)的銀鹽印相和手工放大工藝,相冊是精心定制的手工全棉無酸紙做的。
大老師堅定地認為“照片只有在紙張上呈現(xiàn)才能稱之為照片”,在留下照相館他將用這些誕生百年以上的攝影器材和技術(shù)為你照相。當(dāng)然,他是其中的核心零件。
大老師是70年代生人,當(dāng)他還是小張大鵬的時候,想要拍一張照片是非常不容易的。通常是在隆重或是需要紀念的日子里,一家人盛裝打扮,在照相館的布景前熱熱鬧鬧地等待快門“咔嚓”一聲按下。照片不會很快獲得,也無法預(yù)覽,通常要等上許久,才能得到一張珍貴的全家福。
若干年后翻開,照片中的家庭成員,有的緊張得有些僵硬,有的也許放松過頭走了神。但你卻能從這一張紙上真切感受到家人那個時候的情感,也許是對往事的懷念,也許是當(dāng)下的滿足,也許是對未來的希冀。
當(dāng)然也能體會到他們的成長與衰老。日日都陪伴在身邊的親人,他們的肌膚被歲月拉扯出的粗糲痕跡。被這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陡然地展現(xiàn)了,這種帶有溫度的沖擊,是會讓人突然掉出眼淚來的。
科技的進步帶來很多美好的事情,照相變得越來越容易,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更是恨不得把相機都淘汰出去。舉起手機,按下快門,加上濾鏡,一分鐘的時間足以讓人拍下一打的照片。
不必刻意穿上*隆重的衣服了,也很少舉家一起站在鏡頭前了。人們用幾秒鐘完成了過去幾天才能完成的事情,獲得隨時拍照這項便利的同時,卻漸漸遠離了照相的儀式感和珍視感。越來越多人開始覺得,相片里少了東西。
大老師的照相館要留下的就是照相的儀式感和珍視感,一張可以保存百年的膠片,一次精心調(diào)整過的快門,幾顆虔誠的心,留下那個時候的美好。好的照片,一張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