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年輕的法國攝影師布魯諾·巴貝隨時任法國總統(tǒng)喬治·蓬皮杜到訪中國,用一整包柯達克羅姆膠卷開始了他對這個國家長達半個世紀的圖片記錄。在那個年代,能看見天安門紅墻琉璃瓦與廣場上灰藍人群的外國人***,法國攝影師卡蒂埃-布列松、馬克·呂布等人在中國拍攝的大多也是黑白照片,鮮少有人能記錄下屬于中國的顏色。
對當時的西方世界而言,中國的色彩流失于雙方的疏遠、對立,對中國人而言,這些色彩也在生活日復一日的消耗中變得黯淡,巴貝大膽使用彩色照片捕捉70年代中國的顏色,有關(guān)它的一切好像突然真實生動起來:它與彼時的西方共在,又是我們當下生活的前情。沒有先入為主的判斷、保持中立、追求自然,巴貝用這樣的態(tài)度記錄下劇變中的中國,從“文革”、改革開放一直邁向新世紀。昨日,馬格南圖片社官網(wǎng)確認,這位“永遠在路上”的法國攝影師因心臟病意外去世,享年79歲。馬格南總裁奧利維亞·亞瑟緬懷道: “他的照片充滿生命,他的遺產(chǎn)會在其中永存。他將永遠被懷念。”
天安們的破曉時分 北京,1973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布魯諾·巴貝出生于一個精英家庭,父親是法國駐摩洛哥的外交高官。受其好友、法國電影導演埃里克·侯麥的影響,巴貝在大學期間選擇學習攝影。20世紀60年代,他以意大利人為主題拍攝的系列照片引發(fā)轟動,25歲時便被引薦為馬格南圖片社成員。此后,他游歷全球,以色列的“六日戰(zhàn)爭”、巴黎的“五月風暴”、越戰(zhàn)……上世紀后半葉的許多歷史現(xiàn)場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對于這樣一位不安于模式化生活的攝影師,來到中國似乎是必然的。
“五月風暴”,一百萬游行群眾向巴士底廣場前進 巴黎,1968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十月革命50周年慶典,莫斯科,1967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周恩來總理陪我們逛長城,鄧小平副總理陪我們逛故宮。在北京,我們看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還去了蘇州和杭州、南京、大同、云岡、無錫,很多地方。”講起1973年初次造訪北京的經(jīng)驗時,巴貝與《攝影世界》雜志的記者分享了這段“***高禮遇”的回憶。當時,為期6天的訪問結(jié)束后,巴貝申請延長簽證時間,***后獲準延期15天,此時他已完成了作為隨行人員的活動拍攝任務(wù),在多出來的15天里,他拍攝了許多普通人的生活。
天安門廣場上學生們熱烈歡迎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 北京,1973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在巴貝的鏡頭下,無論是坐在路邊吃冰棍的人、采耳的人、還是下跳棋的中學生,都顯得十分自然。2019年,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巴貝說道,自己街拍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介入”,“其實我在拍照片的時候從來不會主動征求被拍攝者的同意,拍完以后再去問許可,這樣就***大程度上保留了拍攝的原汁原味和真實性……我會強迫自己拍攝人們***自然的狀態(tài)。”
1973年后,巴貝屢次來到中國進行拍攝,他是一位用圖像言說道路的旅行者,無所限制,記錄下事物的本來模樣,再不斷地去琢磨思索。他的攝影風格看似傳統(tǒng),但實際卻不拘一格,巴貝對21世紀新技術(shù)抱持開明的態(tài)度,就像他當年大膽運用彩色照片,他曾經(jīng)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盡管圖像更容易被修改,但數(shù)碼技術(shù)的確帶來更大的創(chuàng)造力,自己也會使用手機進行攝影。巴貝的中國之旅持續(xù)了近50年,他在中國的作品出版方后浪圖書發(fā)微博稱,巴貝去年還在計劃繼續(xù)來中國攝影,但遺憾的是,在這個全球震蕩之年,我們無法再見到巴貝的新作品了。
《國際歌》宣傳畫 上海,1973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手執(zhí)中法國旗的解放軍戰(zhàn)士在機場 上海,1973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在這兩張照片中,色調(diào)濃艷的宣傳畫、鮮紅的旗幟與人們身上的灰、綠、藍形成對比。
三個男人在“香”字下吃冰棍 北京,1973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在大同火車站站臺上買干糧 大同,1973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文革”時期生活的寂靜與熱鬧。
上海少年宮手風琴班 上海,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婚紗照 上海,1980年 布魯諾·巴貝 攝
豫園湖心亭 上海,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在田野上做早操 上海,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爭分奪秒奔向2000” 上海,1980年 布魯諾·巴貝 攝
改革開放之初的上海似乎洋溢著悠閑的情調(diào),手風琴、西式婚禮服裝又重新回到這座摩登都市,吃茶的“舊式”生活復蘇,如雨后萌芽,人們的衣著還是單調(diào)樸素的藍灰綠。在后這張照片中,一群人在“爭分奪秒奔向2000”的標語下打太極,反差中有種幽默感。巴貝在拍攝這張照片時不知道這句標語的意思,但攝影師的直覺告訴他,這類政治宣傳標語很有趣,值得記錄。
在議價雜糧店排隊 上海,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從這張照片中還能窺見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生活。
露天采耳 成都,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運輸現(xiàn)代化”重慶,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農(nóng)夫給水牛沖洗 陽朔興坪,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似乎到中國總得拍一拍陽朔,大師也不例外。
坐在樂山大佛的腳趾上 樂山,198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大佛在“文革”里淪為“四舊”,一個男子若有所思地坐在大佛腳趾上,仿佛被遺棄的神與迷失的人重逢相會。今天有無數(shù)的人對大佛頂禮膜拜,卻很難再有圖片抓住往日的神思。
世博會期間外灘上一對情侶 上海,2010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新舊上海 上海,2012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平遙,2016 年 布魯諾·巴貝 攝
21世紀的中國。時隔四十三年,巴貝在平遙攝影節(jié)的開幕式上再次見到了參加表演的女孩,和蓬皮杜總統(tǒng)造訪時的情形相比,女孩們的動作表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映照著中國半世紀的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