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自日站設(shè)計說(ID:iamdesign120),已獲得其授權(quán)
在人手一臺相機的今天,你愿意為一張照片花多少錢?看看下面三張照片聯(lián)作,你認為它們可以值多少錢?
?《海景》系列聯(lián)作 《Black Sea, Ozuluce/Yellow Sea,Cheju/Red Sea, Safaga》
2007年,有人花165萬美元從紐約拍賣所帶走了這三張照片,這也是迄今為止的亞洲當代攝影作品***高記錄。
這組照片有什么特別之處?為什么有人愿意花天價為它買單?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組照片的攝影者——日本傳奇攝影大師,杉本博司。一個攝影作品被安放在與畢加索、米羅、蒙克等***藝術(shù)家同一個拍賣場的攝影家。
?杉本博司 個人照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杉本博司:一個一生都在尋找童年的攝影師
電車從熱海一路駛向小田原,穿過細長的眼鏡隧道,小小少年從電車窗口,看到如畫卷般蔓延開來的藍色大海。這一幕被永遠定格在他的腦中。
這個小小少年就是杉本博司。多年后,他創(chuàng)作了職業(yè)生涯中***為重要的作品——《海景》系列。也與大海結(jié)下了一生的緣分。
?《海景》系列 Baltic Sea Rugen 1996年
“有幸在臺北看到了一次杉本博司的個人展,走到《海景》系列前邊,就那么直愣愣的看哭了起來。”一位網(wǎng)友這樣描述親眼看到《海景》系列照片時的場景。
全部運用海天二二分的比例,完全違反傳統(tǒng)攝影常識中的構(gòu)圖形式,簡單黑白色調(diào)的大海和天空,卻讓每一個親臨展覽現(xiàn)場的人都感受到莫名的震動。
?《海景》系列
“細看真的太多細節(jié),這個不到現(xiàn)場看是感覺不到的!” 一位去看過展的朋友在得知日站君要寫杉本博司時,滿臉的激動和崇敬。
系列中的另一張單幅作品《Boden Sea》,甚至被拍賣到了100萬美元,并被愛爾蘭國寶級搖滾樂團U2選為專輯 《No Line On The Horizon》的封面。
?《海景》系列 Boden Sea
24小時蹲在同一片海邊,擺放笨重的機器,觀察不同時間和狀態(tài)下的大海。這個系列一拍就是40年,跑遍數(shù)十個國家,見證過無數(shù)海邊日出日落,杉本博司開心得一如當年那個***次在小田原看到大海時的孩子。
多年后,他又回到了小田原,并親自擔任建筑設(shè)計師,創(chuàng)作了建筑作品“江之浦測候所”。這個建筑景點如今廣受歡迎,2018年,原研哉親自去那里拍攝取材,選入他的“低空飛行”項目。
?原研哉將江之浦測侯所選入“低空飛行”
這個建筑中***有名的兩個建筑是70米長的“冬至光遙拜隧道”和“夏至光遙拜藝廊”。分明是杉本博司在尋找那個記憶中穿過眼鏡隧道的少年。
他在個人所著書籍《現(xiàn)象》中這樣寫道:
記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你不會記得昨天發(fā)生了什么,但是你卻可以清晰地回憶起童年的瞬間。在記憶中這些瞬間緩慢地流逝,也許正因為這些體驗都是***次發(fā)生,使得印象更為栩栩如生。然而接下來不斷的體驗,一直到成人時代都是對過去的重復(fù),因此也就逐漸變得無足輕重。細細回憶你***早的記憶,從童年一路過來,就可以發(fā)現(xiàn)記憶永遠是堆積起來的,層層疊疊。
所以,他的另一個系列作品《劇場》中,也可以看到他童年經(jīng)歷的影子。
?《劇院》系列 Akron Civic, Ohio,1980
圖片?《劇院》系列 Union City Drive-In | 1993
?《劇院》系列 Paramount Theater, Newark | 2015
***次進電影院時,杉本博司還在念小學(xué),在漆黑的電影院,沉浸到面前那張碩大銀幕中的未知世界中去,一刻也舍不得眨眼睛。
看電影和做夢這兩件事有個相似之處,就是都會在觀看中喪失自己,我們的意識被卷入,甚至因此汗流浹背。
多年后,他還能記起當年時的場景:
“劇場系列是人生的隱喻。每個人的一生都不一樣,但當生命結(jié)束時,他們都回到同樣的白光。”
“太多的信息***后成了什么都沒有,這是很有趣的概念。你如何知道無或空?你必須要用什么東西去包圍“無”,而在這種情況下,電影院就是去承接“空”的箱子。”
《海景》和《劇院》這兩個杉本博司***重要的作品系列,迄今已經(jīng)將近半個世紀,他用半生在回應(yīng)他的童年。
杉本博司:一個總在“過時”的攝影師
杉本博司笑稱自己是“宋朝攝影師”。
在對各種古董的研究中,他接觸到了宋朝的畫作和器物,被那個意境深遠的獨特美學(xué)世界吸引。
在宋朝的畫家中,他尤其喜歡“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馬遠。
在2012年,北京佩斯畫廊的個展前言中,杉本博司曾談到:“我承認,《海景》系列的創(chuàng)作靈感正是來自馬遠筆下的流水。”
“全無可看之處卻正是可看之處,當視線全都集中于搖蕩的波濤時,就會被一個波濤所吸引。再湊近一點看時,就會隱約看到這波濤之中還搖蕩著其他小的波濤。如果再看更細節(jié)的部分,就有可能看到其中的銀顆粒了,只不過這已經(jīng)太細微了,遠遠超出了我眼睛的能力。
而銀的顆粒與光的顆粒融為一體,能夠直接透過這薄薄的紙張表面,穿透入觀者的內(nèi)心。世界是無限豐饒而又充滿細節(jié)的,當這一切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便顯得非常安靜、放松、單純。為了使自己獲得這種體驗,我才想去環(huán)游世界拍攝各大海洋。“
?馬遠《水圖》系列
當同齡的年輕日本藝術(shù)家都在追逐美國波普藝術(shù),流行文化的時候。他卻跑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看遠古動物。
他閉上一只眼睛觀看著博物館里陳列的遠古動物標本,周圍的一切仿佛消失,他來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原始時期,一個生猛而質(zhì)樸的世界。
于是,有了《透視畫館》系列,他的成名作,也是藝術(shù)生涯的轉(zhuǎn)折點。
圖片?《透視畫館》系列
在數(shù)碼相機大行其道、傳統(tǒng)膠片相機衰弱的時代,他堅持傳統(tǒng)膠片攝影,堅持用笨重的8x10的大畫幅老式相機,堅持精心研究銀鹽沖洗技術(shù)?,F(xiàn)在,杉本博司***算是全球排名前5的暗房大師。
有人說,他的作品沒有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的喧囂。在其他藝術(shù)家還在拼命往觀眾腦袋里塞東西的時候,他用手擦干凈一塊空地,讓你停下來留給自己。
杉本博司:一個追逐永恒的攝影師
杉本博司身上有一個很鮮明的標簽:從來不拍活物。迄今為止十幾個系列的攝影作品,一個系列拍攝數(shù)十年不等,但沒有一張是有真實生命的。
要拍動物,就拍博物館里的標本模型。
?《透視畫館》系列
要拍人物,就拍蠟像!
?《肖像攝影》系列
還有永遠屹立不動的建筑。
?《建筑》系列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1997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時間一直是他身上***大的標簽,但他對當下似乎不敢興趣。他在自己的著作《直到長出青苔》的開篇中,就引用了鴨長明的《方丈記》,表達了他的時間觀:
“江河流水,潺不絕,后浪已不復(fù)為前浪。浮于凝滯之泡沫,忽而消佚,忽而碰撞,卻無長久飄搖之例。世人與棲息之處,不過如此。”
這大概是杉本博司不拍活物的原因吧。在他眼中,一切生物都是短暫地棲居于地球之上,唯有“物”才是永恒不變的。
他對宗教也非常感興趣。1995年,杉本去京都三十三間堂拍攝了《佛?!废盗小?/p>
拍攝的那段時間里,杉本每天凌晨就進入寺院等待光線。當朝陽擦過御堂前的屋檐往內(nèi)殿深處,光線幾乎像畫著平行線般直直射入佛堂正面的障子門,沉沒在凌晨黑暗中的一千零一尊佛像,身上的金箔突然炫目閃耀。他獨自佇立在佛堂,突然預(yù)感到了所謂的‘***’,不過就是如此吧。
?《佛?!废盗?1995年
杉本博司的攝影自帶一種超越時間的永恒感動。
"我以為真正的美麗,是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東西,時間,有著壓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蝕力量,以及將所有事物歸還土地的意志,能夠耐受這些而留存下來的形與色,才是真正的美麗。"
在觀看杉本博司的那一刻,人消失了,我在荒野上除了風(fēng)聲,什么也聽不到。
怎么樣,看完這些,你知道杉本博司的照片為什么這么貴了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