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風仿佛掌握了流量密碼,在時裝、影視、音樂等領域愈發(fā)走俏。
而在攝影界,國風攝影也在年輕群體中備受歡迎,成為了各大雜志、大片的吸睛寵兒。
其實,國風攝影還有一個學術身份——畫意攝影。
作為古早攝影藝術流派,畫意攝影在攝影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小印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01 -
國風攝影,高級還是low爆?
“國潮”近兩年越炒越熱,而在攝影圈,國風系列攝影也已經成功掀起一層熱浪。
你身邊也一定有小伙伴拍過這類的照片吧?
國風攝影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漢服攝影。
各種包含戲曲元素的攝影作品也頗受歡迎。
還有一些混搭風,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結合、中式元素與西式元素結合的攝影作品。
國風攝影不僅擁有傳統元素所營造的“意境美”,而且每個人物的個性與氣質都能得到更加詩意的表達。
因此,它越來越受年輕群體的追捧。
張家誠攝
很多人直呼高級,但有一些人又說國風攝影l(fā)ow爆,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因主要是隨著攝影愈發(fā)趨向于商業(yè)化,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
不同影樓的攝影主題近乎相同,采取的妝容、服飾、動作、道具等都大同小異。
且有些系列影片為了追求視覺刺激,整體風格偏“艷俗”,有“青樓花魁”的既視感。
“露肩、露腿、大紅袍”是三要素,飛揚跋扈的眼線和假睫毛搭配眉心紅點造型,被吐槽為“怡紅選美大賽統一妝容”。
這種“簡單粗暴”的盈利方式也使得國風攝影的創(chuàng)新能力受到了限制。
此外,另一被吐槽的原因,是因為一些作品走向了“寫意”的極端。
整體的氛圍確實是足夠迷離,就是有點看不清人。
如何兼顧“寫實”與“寫意”?
如何平衡“量產”與“創(chuàng)新”?
這是如今國風攝影亟需解決的兩個問題。
- 02 -
國風攝影vs畫意攝影
其實,這些國風攝影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畫意攝影”。
所謂“畫意攝影”,是指具有繪畫般的效果和意境的攝影方式,它在20世紀30年代傳入**,唯美的畫面語言和美好的設計內涵傳遞了對唯美主義的追求。
《艱難人生》 Oscar Gustave Rejlander攝
攝影家們借鑒傳統繪畫中的構圖、色彩運用、散點透視法,來表現和**傳統繪畫一樣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比如陳復禮拍于上海大觀園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霜葉紅于二月花》 陳復禮攝
畫意攝影與商業(yè)人像攝影的結合是當代畫意攝影藝術的一大創(chuàng)新之舉。
孫郡開創(chuàng)了工筆畫風格的商業(yè)人像攝影。
他將**特色元素及妝容應用在人物身上,營造出具有意境的故事情節(jié),再將照片黑白化,仿照國畫的寫意和工筆技巧,按照照片原本的色彩一筆一筆的進行上色,層層渲染。
張家誠 攝
比如他為孫儷鄧超一家拍攝的全家福。
《全家?!?孫郡 攝
還有還原古籍的《茶經》。
《茶經》孫郡 攝
其實,畫意攝影一直以來存在爭議。
從攝影技法上看,由于最初的畫意攝影作品追求“似畫”,導致許多攝影師的攝影作品與繪畫差別不大。
由于過分追求“似畫”,西方畫意攝影有過一個嚴重依賴繪畫的階段。
《彌留》Henry Peach Robinson攝
比如早期畫意攝影的代表作,雷蘭德的《人生的兩條道路》。
《人生的兩條道路》 Oscar Gustave Rejlander攝
這幅作品模仿了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
照片的構圖、取材和風格,都與《雅典學院》極其相似。
《雅典學院》 拉斐爾繪
這一時期的攝影師主張全盤模范繪畫:素材來源于宗教、歷史、宮廷等題材,先選好繪畫,再請模特擺拍,最后剪貼合成。
當時甚至還有一種言論稱:“懶惰而沒有天賦的畫家們可以成為攝影師?!?/p>
Jeune Fille Couchée Robert Demachy 攝
我國的畫意攝影也有類似的問題。
攝影師通過模仿繪畫來進行藝術表達,在此層面上,“相機”其實等同于“畫筆”。
《鹿苑長春》 郎靜山 攝
由于在**傳統繪畫體系中,“糊風寫意”才更加符合傳統文人知識分子的審美。
為了追求與國風相似,本應該“寫實”的攝影作品,也要通過后期的加工處理,以呈現出“寫意”效果。
因此,“畫意攝影”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攝影藝術向“現代攝影”和“紀實攝影”的轉型。
《孤亭絕嶂》 郎靜山攝
好啦,今天關于畫意攝影的分享就到此為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