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棚拍燈光,玩轉(zhuǎn)唯美人像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250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提到內(nèi)景人像,經(jīng)常有人會苦于實景棚的昂貴造價,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白棚又容易顯得單調(diào)且缺乏層次與變化。但是對于一年中時常是陰天或霧霾的城市而言,內(nèi)景人像可控的燈光又是不少攝影愛好者的心頭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在客廳改造的白棚里拍攝唯美人像的布光方案,探索一下如何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也能拍出風(fēng)格多變的唯美人像。
本次,我會使用尼康Z5微單相機進行拍攝,以白棚常用的黑白兩種背景為例,分別探索單燈、雙燈與三燈的布光技巧。
一、單燈拍攝
單一燈源在縱深不足的白棚拍攝中,正面補光易因?qū)哟屋^少而顯得單調(diào);而用單燈在無其他光源的棚內(nèi)布置倫勃朗或者派拉蒙光的時候,又易因光影對比較大而使人物顯得冷硬。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通過縮小光源范圍或者更改光源位置的方式,為人物增加光影變化的同時,又不會出現(xiàn)過大的反差,使得人物呈現(xiàn)出柔和唯美的氛圍。
1.單燈拍攝方法之一-縮小光源范圍
Nikon Z5 光圈F/4.0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通過在燈源前方布置遮擋物的方式,令光線只將人物身體的一部分打亮,其余的部分通過光線的漫反射進行微弱的補光,不僅在人物身體上形成了光與影的對比,同時也能烘托出一種寧靜而神秘的氛圍。
Nikon Z5 光圈F/4.0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同時這種遮擋形成的條狀光源也將單調(diào)的純白色背景割裂成了白與灰兩種顏色,增加了背景層次感和照片內(nèi)容量。
Nikon Z5 光圈F/4.0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這種布光在特寫鏡頭下,由于只打亮了人物部分肢體,光影的對比會使模特的肢體語言被進一步放大,非常適合晦澀而含糊的情緒表達。
2.單燈拍攝方法之二-側(cè)向補光
Nikon Z5 光圈F/4.5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上一種布光方法是通過壓暗背景來表現(xiàn)層次,如果是想要拍攝一些偏清新明亮風(fēng)格的作品,我們可以嘗試使用提亮背景的方法來完成。
Nikon Z5 光圈F/4.0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Nikon Z5 光圈F/4.0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48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我們將閃光燈裝上柔光箱后,置于人物的側(cè)后方,角度略微偏向背景,這樣通過閃光燈帶來的強光源和背景以及白色墻壁的漫反射,可以得到一個背景明亮、人物略暗于背景的布光方式。但由于這種布光在縱深不夠的情況下,有一部分光仍然會落在人物側(cè)面,會顯得畫面單調(diào),我們需要在鏡頭前加上一些鮮花藤蔓之類的前景,以增加畫面的層次感。
二、雙燈拍攝
雙燈是棚拍中非常實用且常見的布光方式,由于多出來一個燈位可以彌補單燈空間感的缺失,我們可以用其中一盞燈作為主光源來給模特的正面補光,以得到明亮且柔和的面部。另一盞燈可以出現(xiàn)的位置非常靈活多變,在空間有限的棚景中,***常見的就是側(cè)光和逆光。
1.雙燈拍攝方法之一-逆光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25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逆光在內(nèi)外景拍攝中一直是被人像攝影所偏愛的一種光。它可以給人物的輪廓描上一層發(fā)光的邊緣,使人物產(chǎn)生一種類似“發(fā)光”的效果。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25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和外景拍攝逆光需要選擇比較暗的背景來突出人物的發(fā)光效果一樣,我在布景中選擇了黑色吸光布作為背景,同時由于模特的發(fā)色和服裝也是黑色,畫面容易顯得冷硬,為了增加整個片子的色彩感,我選擇了一束黃色的蝴蝶蘭作為點綴,讓整個片子的色彩柔和下來。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25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在這種布光下,由于光線和背景會有更多的冷感,為了抵消這種“冷”,模特的肢體動作需要更多的曲線感。在引導(dǎo)模特的時候,可以讓模特坐得離桌子更遠一些,同時讓模特整個小臂平放在桌面上,這樣模特的身體會自然地向桌子的方向傾斜出一個弧度。
2.雙燈拍攝-側(cè)面補光
Nikon Z5 光圈F/7.1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側(cè)面補光相對于逆光來說,可以給人物的側(cè)面一個更大范圍的高光,讓人物充滿了明亮感。在側(cè)面高光的基礎(chǔ)上,就需要注意壓低正面光的強度,使正面在獲得一個柔和均勻的補光的前提下,又能獲得一個來自側(cè)面的高光,以增加畫面和人物的立體度。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在這種布光方法下,非常適合進行一些人物的特寫拍攝,讓面部細節(jié)和輪廓的深度都能夠被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而在光圈開滿的情況下,虛化效果又能讓作品在清晰的基礎(chǔ)上顯得油潤而柔和,不會因為過于清晰而破壞唯美的氛圍感。
Nikon Z5 光圈F/3.2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即使是在一些特寫中,側(cè)光在人物身上無法被明顯表達,但是背景中帶來的微妙層次漸變感,也是單燈所不能給予的。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10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側(cè)面補光相對來說是雙燈布光中***唯美柔和的一種,在有些條件更好的棚景中,也有直接用太陽光作為側(cè)光光源的。這種方法在打亮了整個環(huán)境的基礎(chǔ)上,還給人物增加了一層非常柔和的光感,仿佛羽毛落在身上的輕柔質(zhì)感。
三、三燈拍攝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25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三燈在空間有限的內(nèi)景中相對來說不是很常用,但是可以為整個空間的光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這里只分享一種我比較常用的簡便布光方法。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25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在這種布光中,我將一塊鏡面板鋪在了地上,在正面主光源補面部光的情況下,又用了一盞影視燈給人物打了一個側(cè)逆光,使整個色調(diào)在青色調(diào)的基礎(chǔ)上又多了一層暖黃色,讓畫面有一種透亮的輕盈感。背景單獨用一盞燈打在鏡面板上,使背景上反射出介于極光與水紋之間的圖案。
Nikon Z5 光圈F/2.8 快門1/160s ISO250 焦距70mm
鏡頭:NIKKOR Z 24-70mm F2.8 S
而且由于影視燈也是從上往下的光源,它還會在靠近鏡面板的皮膚上額外打出一些水波狀的高光。但由于這個光線不是很明顯,所以我們拍全身的時候視覺重心不會放在這個高光處,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對小腿以下的特寫,來著重突出這道幻彩的光斑。
此外,令我非常驚喜的是尼康Z5的寬容度。在單燈拍攝的時候,由于光比沒有雙燈柔和,暗部細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靠raw格式的原片通過后期調(diào)整回來。而柔和正是唯美人像***重要的一點,不論是側(cè)逆光拍攝還是遮擋拍攝出來的原片,尼康Z5對暗部細節(jié)的還原都令我非常滿意。其實通過這次對于各種用光方式的嘗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場地夠用就行,器材趁手就行;***終決定我們內(nèi)景能拍出什么效果的,是源于對光的把控。所謂神說要有光,其實光在那里,片子也就在那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