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攝影界,說起“周虹”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認(rèn)識。他先天失聰,靠手語與人交流。但他用自己的興趣愛好——攝影搭建了另一個與世界交流的渠道。
今年69歲的他,因為嚴(yán)重哮喘,不得不放下相機。但他還有一個心愿想實現(xiàn),就是能辦一個小型的個人攝影展。
攝影展的照片,周虹已經(jīng)基本整理好了,選出了49年攝影生涯當(dāng)中自己最為滿意的50幅攝影作品,現(xiàn)在就是缺一個展出的場地。
在結(jié)束攝影生涯之前,他想辦一場攝影展
周虹家住江北區(qū)。前幾天,記者上門拜訪。兩室一廳收拾得干干凈凈,其中有一間是他的工作室,擺放著他的幾千幅照片和數(shù)不清的獲獎獎杯、證書。
工作室掛著幾張周虹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是扛著“大炮”在月湖拍六月的荷花。再看看眼前的他,感覺清瘦了很多。
在江北區(qū)殘聯(lián)工作人員的手語幫助下,記者才得知,他患有嚴(yán)重的哮喘,長期在看中醫(yī)。這不,工作室里還放著一臺空氣凈化器,正在凈化空氣。
“這是去年8月份的一天,早上5點在月湖拍荷花。今年拍不動了,走幾步都喘得厲害,老婆也擔(dān)心我,不再讓我出去拍了。”周虹通過手語告訴記者。即使是手語交流,他也有點微微喘氣。
從20歲那年拿起相機,到今年,周虹已經(jīng)拍了49年。
說放下就放下,也不是那么容易。2001年,他靠平時獲獎的獎金和稿費,花了3000多元買了一個長焦鏡頭。為了徹底放下,這次他做了一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把長焦鏡頭給賣了。
在徹底結(jié)束自己的攝影生涯之前,周虹還有一個心愿想實現(xiàn)——就是能辦一個小型的個人攝影展。
他的鏡頭更多的關(guān)注了殘疾人的自強不息
周虹又是如何和攝影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呢?
1946年,周虹出生在上海。當(dāng)別的孩子開始牙牙學(xué)語的時候,他沒什么反應(yīng)。這時候,父母才知道他是先天失聰。1949年解放前夕,年僅三歲的他被父母丟棄路旁,是上海外灘碼頭一位好心的船夫把他送進了上海徐家匯孤兒院。
1962年,周虹進了上海市聾啞學(xué)校讀書。1965年畢業(yè),他獲得了部分聽力與語言能力。1966年,他分配到青海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馬場工作,成為全國從康復(fù)較好的聾人中挑選出來的3名軍人之一。在美麗的青海,周虹開始接觸攝影,擁有了第一臺海鷗牌照相機。
“那時候,我寫黑板報,寫得好,獎勵給我50元,我就去買了一臺相機,拍著玩玩。這一拍,覺得很好玩。從此,就越來越喜歡拍。”
1982年,周虹調(diào)到寧波市民政局福利廠工作,隨后又經(jīng)歷了下崗后的艱辛生活。
作為一名殘疾人,周虹切身體會了殘疾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1997年前后,他去南京,聽到一名下崗啞女自強不息開包子店的事跡,相同的經(jīng)歷和境遇讓他深受感動。“咔嚓”一聲,啞女微笑著蒸包子的畫面被定格。后來,這張名為《啞女下崗后》的照片在全國和浙江省展出并獲了獎。此后,周虹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殘疾人,自費上山下鄉(xiāng)、走街串巷,攝下了一幅幅反映殘疾人自強不息的作品。
他是一個樂觀、有溫度的人
一幅《甜蜜的跨越》屢次獲獎
除了反映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攝影作品,周虹還把鏡頭瞄準(zhǔn)了生活中一切美好、有溫度的事物。無疑,他是一個樂觀、有溫度的人。
在他的工作室,記者被《甜蜜的跨越》所吸引。這是一場集體婚禮,圍在一起的居民們無不喜氣洋洋,鏡頭的主角是一位新郎抱著穿雪白婚紗的新娘,正一腳跨過粉紅色的氣球拱門,兩人的臉上都樂開了花。
就是這幅《甜蜜的跨越》,先后在2001年12月“愛我中華、照我大地”全國攝影愛好者攝影大賽上獲得最*作品獎;2003年9月,在南京全國第六屆殘運會暨華東地區(qū)殘疾人攝影展上獲得金獎;2004年在第28屆***國際攝影展上獲得金獎。
攝影也給了周虹豐富的回報:他具有博士二級攝影師任職資格,中國藝術(shù)攝影學(xué)會新聞攝影記者,被授予“中國優(yōu)秀攝影師、中國當(dāng)代藝術(shù)名家、世界著名華人藝術(shù)家”等榮譽稱號。多年來,在《人民攝影報》等多家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新聞?wù)掌?000余幅。
他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采訪時,記者無意中得知,早在2005年,他就遞交了“捐贈遺體申請書”。他比劃著說,希望自己死后能為國家醫(yī)學(xué)事業(yè)做點貢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