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層層剝落,記憶斑駁的畫面變成歷史定格,你與往事之間,仍有一張舊照片相連。1984年,泰安有了***家彩色照片照相館,在此之前,泰安的照相館多以黑白照片為主,想要彩照,就要跑到外地去沖洗。近日,大眾網(wǎng)記者來到泰安市***家彩色照相館主人李玉民家中,聽他講述了他與老照片之間的故事。
照相館的***個店面。
照相館的第二個店面。
照相館三次搬遷 主人曾獲總理接見
1983年,三十多歲的李玉民脫離農(nóng)業(yè)社,開了一家自己的照相館——新影照相館。“剛開始只有黑白照,第二年才引進的彩照,在市里備案申請營業(yè)執(zhí)照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是泰安***家彩色照相館。”李玉民告訴大眾網(wǎng)記者。
*開始,照相館開在通天街北段,一直到1988年,通天街拆遷,照相館被迫遷址。李玉民回到南關老家,蓋了新房子,照相館也重新開業(yè)。1992年,老家也面臨拆遷,照相館又在臨時安置點維持了幾年,1995年,李玉民關掉了照相館。
雖然照相館開設的時間不長,期間經(jīng)歷了三次搬遷,但李玉民卻為不少人拍攝過照片。“那時候的照相機很大很沉,我經(jīng)常背著一個室外木制照相機到工廠里去給職工拍證件照,一住就是一個星期。還經(jīng)常幫市里拍點資料照片,有不少老照片。不過當時沒有留照片的那種意識,也沒留多少。”
李玉民家中,珍藏著一張人物的黑白大合照,被裱在一片長木板上。李玉民說:“1991年,國家個體勞動者大會暨第二次全國先進個體勞動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接見了全國先進個體勞動者,我也在其中。照片中,我離總理只有10多公分的距離。”
李玉民珍藏的舊式大照相機,透過鏡頭看到了時光的流轉(zhuǎn)。
間隔27年,李玉民的兒子與女兒在同一地點拍下的合照。
透過鏡頭穿越時光 定格多個瞬間
李玉民家中,還保留著兩臺舊式的大照相機,一臺衛(wèi)星牌,一臺WM8-I室外木質(zhì)照相機。一人高的大照相機,蒙著厚厚的遮光布,對著鏡頭,仿佛看到了幾十年的白與黑、舊與新。
“除了這兩個大家伙,還有幾臺膠片照相機機,都是老古董了,現(xiàn)在變成了收藏品。不過,機器都還可以用,沒有壞。這些機器,都是我專程跑到上海買回來的。”李玉民說。看得出來,這些機器對他來說,是回憶,也成為了生命的一部分。
李玉民的十幾本老相冊里,放了近千張老照片。翻開來,大部分都是家庭生活照。藝術(shù)照、生活照、證件照,有黑白、有彩色,鋪開來,仿佛是將人生幾十年的時光都置于眼前,一一回顧。“時間會走,人會老去,但記憶可**。年輕時對攝影產(chǎn)生了興趣,特意跟朋友學習。后來開照相館也是為了給孩子留個出路,雖然現(xiàn)在孩子的工作都很好,用不著了,不過給他們的成長留下了那么多定格,也挺幸福的。”李玉民說。
李玉民指著老照片里的人,把故事慢慢講來。
老照片也有“PS” 照相有花樣
老相冊里,有女兒的婚紗照、結(jié)婚照,有兒子的成長照,有外孫的童年照,還有不少活動記錄照。“這是我們的家庭春節(jié)聯(lián)歡會,自己家里人在一起組織了一臺晚會,自娛自樂,還被中央電視臺報道了。還有七中師生聯(lián)誼會,也是我全程拍的照片,聯(lián)誼會就在我照相館舉辦的。”李玉民指著一張張活動照說。
“照相館里還有幕布布景、道具布景,那時候我還跟唱戲的朋友要了幾套戲服,給來拍照的人穿著照相。那時候沒有PS,我就用黑紙剪出想要的相框形狀,蒙版、投影,充洗出有花樣的相片。”在那個時代,李玉民**是“文藝青年”,前衛(wèi)的想法、別出心裁的“洋伙”花樣,**讓人應接不暇。
如今,年近70歲的李玉民閑時會做些木工:“家里好多家具都是我自己打的,手藝不錯。也畫畫,研究一下歷史,照相技術(shù)也沒丟,爛熟于心。人老了,會比較懷舊,兒女不在身邊,看看照片也是個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