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話,大部分所謂情緒,不過是你的臆想。
笑了就是歡樂,哭了就是悲傷,****的一定是面無表情,必定心有所思,欲有難平。
對于人物的復(fù)雜性情感和狀態(tài),影像所能再現(xiàn)的不過就是一個定格而已,解讀總會變成誤讀,但是有什么關(guān)系?反正大多時候,我們并不希望真的去了解畫面上的這個人,不過是用他人的酒,澆自己胸中塊壘罷了。
在流行的話語體系中,肖像與寫真——在人物外在表象之下,前者更傾向于一以貫之的精神氣質(zhì),而后者則偏重于一時一境的情感氛圍。
但就中文的話語逼格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比如,我們總喜歡說什么“直視人物靈魂的肖像”。其實真的可以嗎?一張照片、一個姿態(tài)、一個眼神就能讓你看到所謂的心靈深處?
一張照片說明不了什么,人不可能是“單面”的,越是擺出那樣的姿態(tài)和眼神,就越具有欺騙性。
當然,肖像也好,寫真也罷,我們真正想要的,大概從來都不是真的真實。
我們看照片,更多是在觀照自己。
無論如何,情緒仍然是不可捉摸和不可表述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努力將其盡可能地視覺化。
攝影是追求可視化的藝術(shù),核心在于表現(xiàn)出主題的特質(zhì)。
我們將自己感知事物的方法展示出來,使他人可以通過畫面產(chǎn)生相同的感知。如果他們之前有過相似的體驗,那么這種喚起將引發(fā)共鳴。如果他們之前從未有過這種體驗,也會從中獲得新奇的樂趣。攝影之所以是一種“分享”,正源于我們對絕大多數(shù)事物有著相似的體驗或感知。
上面這段話有兩個意思:情境會讓我們產(chǎn)生共鳴,相似的體驗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分享。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人喜歡“情緒人像”的理由。更輕松,隨意,接近一種流動的方式去拍人物,情感氛圍更易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