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和別人看見的不一樣
當大家面對同樣事物的時候,一個攝影師的風格表現(xiàn)為和別人看見的不一樣。每個人對事物的敏感點是不同的,比如我對陰影、線條就比較敏感,我可能會覺得一個陰影很酷,但很少覺得漫天的晚霞有多美。即使看夕陽的時候,我更多注意的可能還是線條的力度,而不是大片潤染的色彩。拍婚禮的時候也是一樣,別人可能更多覺得“中式小褂”的紅色很美,但我的感受是基本沒見過一件顏色很正的紅色,我更注意這件衣服在某種光線和角度下呈現(xiàn)出來的質感,以及這種質感和周圍環(huán)境人物的關系。
一件趁手的兵刃
器材的選擇使用,也是風格的一部分。紀實婚禮攝影師和傳統(tǒng)肖像攝影師常常會選擇不同焦段的鏡頭。我自己就沒有85毫米的鏡頭,也很少使用50毫米以上的鏡頭。不同焦段的鏡頭,會有不同的“鏡頭感”。當然這也有個人偏好的問題,理論上講任何鏡頭都可以拍婚禮,但攝影師常會對某個鏡頭有更多的好感。我之前一直偏愛使用35毫米的鏡頭,去年開始嘗試28毫米的鏡頭。如果你喜歡哪個鏡頭,盡可能多的使用它。
你并不能憑空確定你的風格
因為講課的原因,我也會經?;仡欁约旱恼掌?,我發(fā)現(xiàn)從第一年到現(xiàn)在,雖然關于婚禮拍攝的理念上有很多不同,但照片的風格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控制力更強一些,拍得更多一些。個人風格并不像經營生意一樣,經過市場調研,和幾個夠聰明的腦袋一起開兩次會就可以確定下來。個人風格其實就是你自己,就是你樂意去做的那個方式;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這個風格就不是你的。詩意一點講,個人風格就是你讀過的書,聽過的音樂。如果你覺得不夠喜歡自己的風格,一種可能是你的經歷不足以支撐目前的你的所愿;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是你還沒有真正開始拍照,不管你做了多久攝影師,你可能一直在裝作別人去拍攝;在找到自己之前,你都不是一個攝影師,因為攝影,就是你自己。
個人風格的變與不變
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讓本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攝影師作品,變成了可以隨處觀瞻的快餐式文化。任何攝影師的本沒有秘密可言的秘密,都成為了一鍵式分享。分享的時代,讓個人風格成為了互相影響、彼此模仿的產物。我們早已遠離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現(xiàn)在早已沒有了巷子,一切都是扁平化的。我們的個人風格,不可避免地會主動或被動受到每天接收信息的影響,視覺理念會發(fā)生變化,并最終外化為個人風格的細微改變。攝影最終體現(xiàn)為看見,而我們只能看見我們樂意看見的,經歷閱歷趨同,看見的東西也就趨同。在“同一化”氛圍下,全世界幾乎看著同樣的電影,聽著同樣的音樂,受同樣的資源影響,堅守“個人印記”成為了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如何能既嗅到前沿氣息,又避免被過多影響?我個人的做法是,盡可能避免瀏覽同行的網站和社交媒體賬戶,避免受到網絡流行婚攝元素的影響,流行的東西就是即將被宣布死亡的東西。我更多是通過婚禮攝影之外的其它領域去汲取營養(yǎng),比如街拍或者嚴肅紀實攝影,通過作品閱讀概念而不是陷于閱讀作品本身。風格就是你自己,風格是活生生每天發(fā)生的變化,風格也會傷風感冒。但越是難堅持的東西,才是值得堅持的,堅守變化中的風格中自我不變的那部分,也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屬于你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