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別人討論全畫幅相機,好像想要成為一名攝影師就得有一臺全畫幅相機。但是你對畫幅真的了解嗎?只有全畫幅、中畫幅、APS-C畫幅(或者被人戲謔的稱為殘幅),甚至是 M43 畫幅都有什么區(qū)別嗎?
首先來說全畫幅,其實所謂的全畫幅格式就是指傳感器大小和傳統(tǒng) 135 膠片的感光部位的尺寸大小相同,因為和中畫幅甚至是大畫幅相比,135 格式在膠片時代是最為便攜的,因此得到了最廣泛的應(yīng)用。
下面這張照片,左邊是 6*6 格式的中畫幅,右邊是 135 畫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全畫幅的尺寸,這樣一對比就知道中畫幅和全畫幅在尺寸上的差距有多大了。
盡管在膠片時代,APS 的尺寸標準就已經(jīng)制定,但是由于 135 格式已經(jīng)流行了幾十年,無論是機身還是膠片本身都已經(jīng)非常實用,因此 APS 標準在膠片時代并沒有流行開來。
不過進入數(shù)碼時代,受制于傳感元件的制造成本,才讓小尺寸的傳感器成為了入門(家用)主流。
發(fā)展到今天,即使是比 APS-C 更小的傳感器,像是 1英寸的傳感器(索尼黑卡)也能有非常出色的畫面表現(xiàn)。
相對于全畫幅尺寸傳感器,我們將小尺寸的傳感器稱之為裁剪的傳感器,裁剪的傳感器對于入門用戶來說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我們還是要知道在上面安裝不同的鏡頭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
由于過去大部分的鏡頭都是基于全畫幅格式設(shè)計的,所以它們都可以用在較小的傳感器的相機上,但是,在使用全畫幅鏡頭用在裁剪傳感器上的時候,由于傳感器較之鏡頭設(shè)計幅面更小,所以只有中心區(qū)域的一部分能夠覆蓋到裁剪傳感器上,所以捕捉到的畫面會在感覺上相應(yīng)放大。
比方說,下面這張照片是使用全畫幅相機 28mm 鏡頭拍攝的。
當(dāng)我們使用同樣一支 28mm 鏡頭在 APS-C 畫幅相機上拍攝的時候,由于傳感器更小了,所以傳感器能夠捕捉到的畫面就只有原來畫面中心的一塊地方(紅框大小是我隨便畫的,并不嚴謹,只是為了示意)。
這個時候,單純看這個中心區(qū)域,也就是 APS-C 畫幅能夠拍攝到的部分,就看起來好像是畫面被放大了,也就是說不像是 28mm 拍攝的了,像是用 40mm 鏡頭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