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駱青敏近照
爭取三年內(nèi)拿到省級知名品牌稱號、五年內(nèi)拿到義烏第一個影樓業(yè)的***商標,在義烏農(nóng)民攝影師駱青敏看來,上述目標看起來有點遠,但時間會證明他對自己許下的諾言。
“義烏不僅有國內(nèi)一流的制造型企業(yè),在影樓這一行,同樣有比肩國內(nèi)一流同行的底氣?!瘪樓嗝籼寡?,從喜歡上攝影,到成為國家級攝影技師,再到自己經(jīng)營影樓,30多年的攝影之路成就了今天的自信。
少年心性:摸大伯的相機是最大的幸福
8歲那年,家住義烏杏園大處村的駱青敏,第一次看到了照相機的模樣。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村里大棗豐收,有記者前來采訪,并要求村民和滿堆的棗子一起拍個照。
得知照相機可以把人的影像拍進去,備感新奇的駱青敏馬上跑到棗堆后面,抱起一大把棗子等著拍照。但攝影記者表示只需要大人配合,然后把他拉到了一邊。
第一次拍照的機會和自己擦肩而過,讓他越想越委屈,回家后大哭不止。不過,母親的一句話讓駱青敏看到了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大伯也有一臺照相機,等他過年回家,讓大伯幫你拍一張。”
“大伯的那臺是海鷗120相機,在那個年代,這樣一臺外型笨笨的相機足以引起大家的圍觀。”駱青敏說,那年春節(jié),他終于如愿以償?shù)氐玫搅艘粡堊约旱南嗥?br/>
因為底片有限,不可能拍太多照片,但對他來說,能摸摸這臺海鷗相機就是最大的幸福。
“當時一邊摸一邊想,為什么這東西就能把那么大的人給拍進去?”駱青敏說。
結緣攝影:攢下零花錢和同學拼膠卷
進入高中后,駱青敏因為喜歡攝影,和班上幾個同學打得火熱,原因是其中一個同學家里有一臺135相機,大家只要湊份子錢買膠卷,就能借出來輪流拍照,但這種好事一個學期內(nèi)很難碰上兩次,原因是買不起太多膠卷。
“當時一個月有幾毛錢的零花錢,而一個樂凱黑白膠卷的售價是6元左右,這意味著三四個同學得存上好幾個月才能買得起。”駱青敏說,為了最大化利用膠卷,每次裝入相機前,都會在膠卷前端用膠布粘上一小段廢膠卷用于過片。這樣做的好處是,膠卷首次裝入相機過片后,能保留更多的拍攝張數(shù)。如果控制得好,一個36張的膠卷能拍出40張照片。
“小時候只能摸摸相機,高中時難得有自己玩相機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駱青敏笑言。
每一次按快門前,他都會反復計算光圈大小、快門速度和焦距,就怕一不小心浪費了膠卷。而他的初級攝影技術也是在這樣一次次仔細計算中練出來的。
攝影謀生:變愛好為工作 以攝影養(yǎng)攝影
1984年高中畢業(yè)后,駱青敏有了自己的工作,月工資44元。兩年后,他存下一筆近300元的“巨款”,買到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紅梅牌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