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所提及的說,要光圈葉片越多越好以外,還有什么原因是會對好的散景有助益呢?常聽人說要盡量使用大光圈,用大光圈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要讓失焦的區(qū)域背景松散模糊個夠,不過這倒不一定是真的,因為有些鏡頭好散景不一定是出現(xiàn)在大光圈。像35mm/2 Summicron pre-ASPH就不是循著這種”公式”,它的好散景反而是出現(xiàn)在中間的光圈設定像f/5.6。
沒錯,好的散景是比較容易出現(xiàn)在長焦距的鏡頭上,可是我們在觀察散景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長焦鏡因前后景壓縮后所造成的模糊美感與因長焦距鏡頭視角較小所擷取的局部背景的模糊感,有時候并不能說是真正美麗的散景。
例如望遠變焦鏡頭的散景,有時比不上定焦鏡的散景來得漂亮,又像400mm,500mm,600mm,這些鏡頭它們所拍攝下的影像都是很局部的,因為這些鏡頭拍攝時的視角極小,所以當你看到主體背后的散景時,你會因為它的背景相當?shù)木植颗c單純,而會覺得每一支長鏡頭的散景都是很好,所以要判斷它們是否有很好的散景常因此而造成混淆。
這兩張照片是各具特色,像圖三的散景就很平順,很柔和,而圖二則是分離度良好,使得綠葉脫穎而出,較具立體感。
可是的確,一般來說,在大光圈底下的表現(xiàn)會使得散景的美感增添許多,像50mm/1.0 Noctilux-M這支鏡頭在最大光圈f/1.0下的散景也是堪稱一絕,仔細看Noctilux拍出來的散景,你會發(fā)現(xiàn)它似乎可以將背景中的物體形狀”融化”,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你把一塊固體狀的奶油,放入微波爐中加熱,你就知道像Noctilux這種鏡頭在大光圈下的散景的感覺。
影響散景的好壞的另外還有一些重要因素,鏡頭的設計,鏡片數(shù)的多寡,定焦或變焦,以鏡頭的設計為例,前面有提及Leica
35mm/2.0 Summicron –M (Pre-ASPH)這支鏡頭被稱為散景之王,同樣地,深受許多攝影朋友所喜愛的Konica Hexar (非Hexar RF),也有著很好的散景。
究其原因,Hexar的鏡頭35mm/2 Hexnon的鏡片結(jié)構(gòu)設計與前述徠卡的鏡頭有頗相似之處,35mm/2 Summicron
Pre-ASPH是屬于雙高斯設計的衍生,相較于其他的鏡頭設計方式,這種對稱式的鏡片排列也比較容易產(chǎn)生比較好的散景,所以鏡頭的設計是會影響到散景的美觀,由此或可推出因為中長焦的人像鏡(75mm ~
100mm)多半是對稱式的衍生設計,所以他們的散景都是比較優(yōu)異的。至于鏡頭中鏡片數(shù)目的多寡也會對散景發(fā)生作用,一般的變焦鏡動輒十數(shù)片鏡片結(jié)構(gòu),這種設計是對散景成像的一種挑戰(zhàn),越多的鏡片會產(chǎn)生越多的入射光反射,干涉的光學現(xiàn)像,這些現(xiàn)像也或多或少會對散景的形成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
此外,近年來徠卡的技術有著長足的進步,擁有非球面鏡的鏡頭不斷更新出現(xiàn),以M系的鏡頭為例,就有多達六支鏡頭采用此一科技 (注二),不可否認的新一代的徠卡鏡頭不論在大光圈下的解像力,色彩的飽和度,影像反差都有相當令人激賞的表現(xiàn),尤其是因非球面鏡的緣故,這類鏡頭可以有效地改善球面像差,以增進影像在邊緣與角落的解析力。
但是有些朋友對于老一代的鏡頭卻仍然眷戀不已,究其原因,是此類鏡頭比較有”味道”。而這類的老鏡頭卻也是有著較嚴重的球面像差,散景的形成與球面像差有著相當程度的相互關系,所以老一代的鏡頭有時也會形成較佳的散景,以人眼的結(jié)構(gòu)來說,人的眼睛所接受的影像是比較類似一般的球面鏡所攝取的,因此當我們注視一般的物體時,邊角的影像也是趨于松散模糊的。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比喻成人眼是一個有球面像差的鏡頭,在接受一個比較模糊的影像時(假設此為一圓形主體),這個影像的中心會是有較濃的色彩,而后越到邊緣越淡,所以老一代的鏡頭也是有這樣的特質(zhì),能夠表現(xiàn)出較好的散景。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問,那這些有非球面鏡鏡頭的散景就會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