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術(shù)的進步,離不開攝影先驅(qū)們的開拓探索精神,離不開他們善于觀察現(xiàn)象和總結(jié)經(jīng)驗的精神。攝影技術(shù)的進步離不開科技文明的發(fā)展,更加先進的攝影技術(shù)也促進了社會科學(xué)的傳承與發(fā)展。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攝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發(fā)展。
公元前四世紀(jì)——中世紀(jì)
公元前 4 世紀(jì),
亞里士多德發(fā)現(xiàn)日光透過暗室墻壁上的一個小孔,投射到與放置在該孔前的所有物體倒置圖像相對的墻上。
公元前一世紀(jì) 儒勒·
塞薩爾 (Jules Cesar) 的建筑師馬庫斯·維特魯威 (Marcus Vitruvius) 注意到太陽對某些有機體顏色變化的作用。
11世紀(jì)
阿拉伯?dāng)?shù)學(xué)家Al-Hazen(托勒密的弟子)首次談到“暗室”。
中世紀(jì)
煉金術(shù)士注意到銀鹽暴露在光線下會變黑,并使用“角月”(硝酸銀)給象牙、木頭和頭發(fā)染色。
1515年——1727年
1515 年,
達芬奇描述了“暗箱”(暗室)。
1540 年,
Jér?me Cardan 用透鏡取代了“小孔”(pinhole)。暗房使準(zhǔn)確繪制透視圖成為可能。
1650 年
暗房配備了不同焦距的鏡頭,并且可以移動。
1727 年,
約翰·海因里希·舒爾茨 (Johann Heinrich Schulze) 發(fā)現(xiàn)光會使某些銀化合物變暗。
1835年——1849年
1835 年,
威廉·亨利·??怂埂に柌┨刂谱髁藲v史上第一張底片。
1837 年,
Hippolyte Bayard (1801 – 1887) 展示了第一張直接在暗室中獲得的紙上正像。已知的過程,被同時代人遺忘。
1839 年
Fran?ois Arago(1786 – 1853 年)公開了攝影的秘密并通過了“攝影法”(1939 年 7 月 8 日):國家于 6 月 14 日獲得了這項發(fā)明(向達蓋爾支付 6,000 法郎的終身年金和 4,000 法郎給 Niepce fils)捐贈給世界。William Talbot(1800 – 1877)開發(fā)了當(dāng)前的負-正過程(calopyte)過程,該過程在 1841 年至 1860 年左右為人所知。給出負片圖像,允許通過接觸在“鹽紙”(含氯化銀)上獲得無限數(shù)量的圖像。
然而,暗箱的問題在于圖像可以投影到平面上,但不能永久存儲在介質(zhì)上。直到 1839 年,由于 Claude 和 Joseph Nicéphore Niepce 兄弟、Henry Fox Talbot 和 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 的發(fā)明,攝影圖像的記錄和保存才成為可能。Joseph Niepce 使用涂有瀝青的鋅板成功地記錄了正像。達蓋爾通過用食用鹽固定它們來使記錄的圖像經(jīng)久耐用,那是在 1839 年,被認為是攝影術(shù)的誕生年。另一方面,William Talbot 開發(fā)了負-正技術(shù),
1846 年,
Désiré Blanquart – Evrard(1802 – 1872 年)改進了底片用紙的制備,并在里爾創(chuàng)立了第一臺照相印刷機(每天印制 450 至 500 張圖像)。
1847 年
,德國人 Carl Zeiss 在普魯士的耶拿建立了光學(xué)工廠?;瘜W(xué)家 Eugène Chevreul(1786 – 1889 年)向?qū)W院介紹了 Abel Niepce de Saint Victor(Nicephore 堂兄的兒子)的作品:蛋白玻璃上的負片允許在紙上無限量地印刷正片(母雞蛋白傳播)并在完全平坦的冰上干燥,對硝酸銀敏感)。Henri Fox Talbot 在底片紙上成功拍攝了一張“快照”照片。
1849 年,
古斯塔夫·勒格雷 (1820 – 1868) 使用“膠棉”獲得了非常好的底片。將脫脂棉溶液和粉末在酒精和乙醚的混合物中涂抹在玻璃板上。
1851年——1871年
1851 年,
Frédéric Scott Archer (1813 – 1857) 完善了“濕膠棉”方法。這個過程可以產(chǎn)生非常精細的圖像并將曝光時間減少到幾秒鐘。缺點:印版只有在潮濕時才會保持敏感。2 月 1 日創(chuàng)建世界上第一家攝影公司:Heliographic Company(將于 1854 年 11 月 15 日成為法國攝影公司)。
1853 年
Adolphe Martin (1824 – 1896) 發(fā)明了“鐵型”。與濕膠棉相同的過程,但用黑色涂漆金屬板(美國的錫型)代替玻璃支撐。便宜很多。
1855 年,
JN Taupenot(1824 – 1856 年)發(fā)明了一種白蛋白工藝:“干”火棉膠可使敏感印版在曝光前保存數(shù)周。
1858 年,
Félix Tournachon dit Nadar(1820 – 1910 年)獲得了航拍照片專利(第一張照片在 Bièvre 上方)。
1860 年,
納達爾在巴黎的地下墓穴和下水道中用“鎂”拍攝了照片。
1862 年
René-Prudent Dagron(1819 – 1900 年)發(fā)明了顯微攝影(這一過程最初用于珠寶裝飾,然后在 1871 年巴黎圍城期間允許運送 18,000 份快件,在 6 部電影中重量減輕到半英寸克,與一只信鴿)。
1868 年
Louis Ducos du Hauron (1837 – 1920) 為“彩色照片”申請了專利。他使用黃色、藍色和紅色三種顏色制作的“Photochromies”(1878 年)沒有取得任何成功。美國人喬治·伊士曼(1854 – 1932)開發(fā)的第一個“KODAK”:一個 15x10x8 厘米的盒子。購買(裝載)需要 25 美元。每卷 100 張照片后,組件(相機和膠卷)被送回工廠。伊士曼花了 10 美元檢查底片,在紙上打印照片,然后重新裝上相機。
1871 年,
理查德·利奇·馬多克斯 (Richard Leach Maddox,1816 – 1902 年) 通過溴化鎘和硝酸銀的溶液獲得了一種溴化銀乳劑,得到了可長期保存的敏感干版。
1874年——1892年
1874 年,
Etienne-Jules Marey 博士(1830 – 1904 年)用帶有圓形銀明膠溴化物玻璃板的照相槍制作了機芯的第一個合成裝置。
1876年
“賽璐珞”(Cabutt)出現(xiàn)。
1878 年,
Charles-E Bennett (1840 – 1925) 發(fā)現(xiàn)了成熟現(xiàn)象,使底片有足夠的速度進行快照,從而使手持相機進行拍攝成為可能。Edward James Muybridge(1830 – 1904 年)使用 40 臺計時攝影機重現(xiàn)了奔馬的動作。1884 年,Planchon 明確使用“賽璐珞”作為感光乳劑的載體。
1889 年,
由納達爾在歐洲代表的 La Cie George Eastman 推出了第一批紙質(zhì)電影(曝光 100 次),然后是賽璐珞膠片(曝光 24 到 28 次)。
1890 年,
Alphonse Bertillon (1853 – 1914) 發(fā)明了法醫(yī)攝影術(shù)。
1891 年
Louis Ducos du Hauron(1837 – 1920)使用帶紅色和綠色鏡片的雙筒望遠鏡發(fā)明了浮雕圖像(立體照片)。加布里埃爾·李普曼 (Gabriel Lippmann) (1845 – 1921) 通過干涉法獲取照片。包含在敏感汞層中的銀鹽僅被印在對應(yīng)于每個輻射的駐波系統(tǒng)的腹平面中。紫色的銀沉積物之間的距離是紅色的 2 倍。這種方法仍然是實驗性的。
1892 年,
托馬斯·愛迪生 (Thomas Edison,1847 – 1931) 制作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供單個觀眾觀看),這是第一部連拍電影(16 幅圖像/秒)。1895 年 3 月 22 日,奧古斯特(1862 – 1954 年)和路易斯(1864 – 1948 年)盧米埃發(fā)明了“電影放映機”(變速電影,1893 年 12 月 25 日在巴黎大咖啡館地下室首次公開放映)。
1903年——1964年
1903 年,
Lumière 兄弟發(fā)明了“自動染色”(由馬鈴薯淀粉制成的涂有 3 種基本顏色的印版,于 1907 年上市銷售),這是直到 1940 年業(yè)余愛好者使用的唯一工藝,需要幾秒鐘的曝光時間。
1907 年,
Edouard Belin (1876/1963) 開發(fā)了電報或電話傳輸照片的過程 (belinograph)。
1908 年
Louis Dufay 開發(fā)了“diopticchrome”(1935 年的 Dufay color),這是在電影中再現(xiàn)色彩的第一次嘗試。
1912 年
推出自動染色型 AGFA 印版(淀粉顆粒被有色樹脂顆粒取代)。
1923 年
LEITZ 第一款 24×36 畫幅。
1932 年
第一臺 24×36 可換鏡頭相機。
1937 年
第一部彩色膠卷(Kodachrome 和 Agfacolor)。
1940年
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
1948年
開發(fā)瞬顯(美國Edwin Land的“寶麗來”)。
1964年
《看》(美國雜志)刊登了第一張浮雕照片。
1968年——2022年
1968 年
第一臺通過鏡頭測光自動控制曝光的單反相機。(TTL)
1977 年
世界上第一款自動對焦緊湊型相機。
1981 年
索尼的 Mavica,相機,可重復(fù)使用的磁盤,最多可記錄 50 張圖像;這些可以在沒有錄像機的情況下通過電子播放器投影到電視屏幕上,也可以通過傳統(tǒng)的電信方式遠程傳輸。圖像質(zhì)量低于化學(xué)圖像。
1982年
柯達光盤:自動對焦,塑料光盤(支持15張膠片),自動內(nèi)置閃光燈,電池可閃光2000次。Snappy(佳能):緊湊型自動對焦(autofocus)。
1986 年,
尼康在 Photokina 上推出了原型機。同年發(fā)布了被認為是現(xiàn)代數(shù)碼單反相機先驅(qū)的佳能 RC-701.
1987 年
世界上感光度最高的電影(3200 iso)。
1991 年,
柯達的數(shù)碼科學(xué)部門發(fā)布了用于經(jīng)典單反相機尼康 F3 的數(shù)碼后背。該產(chǎn)品專為專業(yè)人士設(shè)計,特別是因為它的價格令人望而卻步4。Fujifilm 和 Nikon 稍晚發(fā)布了 Fujix,具有可比較的特性。同年 9 月,NASA 在執(zhí)行 STS-48 任務(wù)的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上發(fā)射了 Nikon F4 NASA。該相機基于 F4 至 F 卡口標(biāo)準(zhǔn),配備單色 CCD 傳感器,可在 15 × 15 毫米的表面上提供 1024 × 1024 像素的圖像。
1999 年,
尼康 D1 問世,配備了與尼康 35 毫米相同的機身和尼克爾卡口。它是第一款針對專業(yè)市場的全數(shù)碼單反相機。
2007年
柯達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型傳感器 它不是在每個點測試三種顏色的亮度,而是將亮度和色度信息分開,因此使用四個傳感器。預(yù)期的好處是更高的亮度穩(wěn)定性。
2008年
寶麗來公司宣布停止制造即時膠片的開發(fā)。
2014 年,
松下 Lumix GH4 和索尼 Alpha 7S 成為首批能夠以 4K 格式錄制視頻的兩款混合設(shè)備。同年 11 月推出的索尼 Alpha 7 II 是首款配備穩(wěn)定傳感器(5 軸)的全畫幅相機。
2020年
人工智能正在進入我們的圖像處理軟件。
2022年
人工智能進步發(fā)展,從輔助后期攝影作品處理,到自動仿制生成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