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攝影沒有風格。一個國家的藝術作品風格,是由其民族性格和政治取向決定的。比如美國的攝影作品,就比較直接強烈,視覺夸張,美國攝影師敢用很廣的鏡頭,24mm,甚至20mm的鏡頭都不在話下,他們較少禁忌;而法國攝影師的攝影作品就比較含蓄、視覺溫雅,法國攝影師所用的鏡頭,廣角很少超過28mm,多為35mm和50mm;所以美國攝影師的作品給人強烈的視覺感,我們稱其為視覺沖擊力。不過就如同音壓強烈的音樂,不耐久聽,反而是法國攝影師的作品更耐看,法國攝影師的作品更像法國的紅酒,越品越有味。日本攝影師的作品有一種壓抑、甚至變態(tài)的感覺,而前蘇聯(lián)攝影師的作品有一種宏大述事的風格,這是由兩國國民生存環(huán)境和政治理念決定的。其實中國攝影也是有其風格的,就是風花雪月,“風花雪月又百年”,就是評論家對中國攝影風格的高度概括。
這與我們當初推崇、認可的攝影家有關。當年我們的評論家、傳媒極力推介的所謂世界攝影十杰,我們集體誤讀了,起碼我以為那是世界最好的十個攝影師之一。沒人告訴你,那不是專業(yè)角逐,那不過是大家湊份子,在一百多場視覺游戲中,積分較高的幾個人。你只要有一兩張所謂好作品,又有點閑錢,反復制作,同時投向國際攝聯(lián)承認的一百多個沙龍展覽,如果運氣好,反復得獎,其積分能到前十名,就是世界攝影十杰??此乒?,其實荒謬。
這類展覽在西方過去有一定影響力,現(xiàn)在基本沒人把它當回事,像法國、美國這樣的攝影強國,都沒有全國影展,因為這樣的綜合展覽,其評出的作品,很難反映攝影師的真實水平,特別是對個人風格的提倡。你甚至可以碰出一個世界十杰來,比如你拍到一二張奇特氣象的照片,就有可能反復得獎。觀歷年世界攝影十杰的作品,也基本都是氣象奇特、色彩異常、人間難得一見的景觀。
遺憾的是,這一模式在中國仍有極大的影響力,比如歷年的國際影展、全國影展、甚至金像獎,其獲獎者基本被抬到了云里霧里。如果把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看,你很快會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基本是奇特天象的大集合,或者是無病呻吟的騷首弄姿。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評選不公平,有貓膩,在中國,是有的,特別是這幾年尤盛,凡大獎,比如國展、金像獎,因為有巨大的聲譽;還有一些五萬、十萬元的大獎,有巨大的利益;評出來的作品都讓人生疑。這次金像獎是被人糾著了,其實平遙大展、連州大展的獲獎作品,又有多少經(jīng)得起追問?這是一個拜金時代,這是拜金主義的必然結果,沒什么奇怪的。但那怕存在這些現(xiàn)像,這類評選,相對還是比較公平的,這是由其評選程序決定的。這些作品都是由最少3個,一般是由5、7、9或者11個資深攝影人士組成的評委評出的,所以是單數(shù),因為不會出現(xiàn)一半對一半相持不下的局面,這應該是最為公平、民主的選拔,你也許可以買通一兩個評委,你不太容易買通所有的人。
這種評選方法其實是從民主政治中引入的,我們不能因為民主選舉中有人作弊就否定整個民主選舉。很多人認為民主政治是選精英,其實民主政治是選擇最低保險度。就如我們一些單位的年終評先,根據(jù)民主選舉被評為先進個人的,一般是老好人,因為人人都能接受,而那些能力強,有開拓精神的人,會因為有人特賞識,有人特不喜歡名落深山。這從國際政治也可以看出來,丘吉爾是個個性鮮明的人,在戰(zhàn)時,他是個好首相,而在平時,英國人就對他不放心,所以戰(zhàn)后他沒能選上首相,他顯然比他的繼任者有才多了,老實說我都不記得他的繼任者是誰,但老丘仍是我心中的英雄。民主政治也不是最有效率的,英國修一個地下通道,四年也決策不下來。所以西方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在非常時期,比如二戰(zhàn),多實行戰(zhàn)時體制,就是相對集權。民主決策看似慢,因不會出大錯,總在往前走,所以反而應了“不怕慢就怕站”那句民諺。民主政治其實是人類最不得已的選擇中的最佳選擇。
通過這樣的比喻,你也許多少明白了一點,我們平常追捧的各類攝影大賽獲獎作品是怎么回事了,它其實也是最不得已的選擇中相對公平的選擇,但決不是最佳選擇,就好比美國小布什是民選總統(tǒng),但很難說是最好的總統(tǒng)人選一樣。我現(xiàn)在因有了一點虛名,也當過那么幾次評委,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最后評出的作品我自己都吃驚,怎么金獎、銀獎是“它”?后來一回憶,我真的投過這幅作品的票,但我的真實想法并不是把它作為金、銀獎作品投的,我想其他評委也未必是把它作為金、銀獎作品投的。這類作品一般四平八穩(wěn),光影效果尚好,符合一張好照片的一切章法,我認為它可以得一票,其他評委也有許多是這樣想的吧。但那些有個性的作品,個人認為奇好的作品,別人就未必認可了。你想,由多人組成的評委,有的偏好風光,有的偏好紀實,還有的偏好商業(yè),讓這些人評一個他們共同接受的作品,會是怎樣的一幅作品?所以最后驗票,常是那種沒什么個性、甚至平庸的作品得票最多。獲獎作品是各方妥協(xié)的結果。以至于現(xiàn)在流行一句調侃的話:好作品要在三等獎以后的作品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