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展紀錄類作品公示期間,包括一些經(jīng)典新聞照片在內(nèi)的不少作品,都在公眾層面、尤其是攝影人和網(wǎng)友中間引發(fā)了一定程度的爭議。這些爭議,正反映了攝影界對于紀錄類作品的評價,認識上仍有些值得探討之處。
評事件還是評畫面
這個話題在新聞攝影評選中,一直是個問題,放到國展這樣的綜合性攝影評選的紀錄類,則體現(xiàn)為題材與影像表現(xiàn)力如何平衡的問題。面對一些優(yōu)秀的紀錄類作品,有影友提出疑問,好新聞與好的攝影作品能畫等號么?大家認定的優(yōu)秀紀錄類作品是,既要有好題材,更要有好畫面。
的確,這種說法完全正確,也正是國展評委們掌握的原則——題材與畫面二者俱佳的作品往往能獲得殊榮。尤為重要的是,在重大題材和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影像的比較中,評委們的意見是,重大題材的經(jīng)典瞬間固然有其無可替代的精彩,但源于日常生活的佳作更值得鼓勵。因而,我們可以看到,本次國展金質收藏作品中,既有《眾志成城
托舉生命》(劉應華攝,見本報8月3日8版)這樣經(jīng)典的汶川抗震救災瞬間,也有《上海白領的早班地鐵生活》(田鳴攝,見本報8月3日1版)這樣的城市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更有《歸途》(陶明攝)這樣以平凡生活的視角折射2008年初發(fā)生的冰雪災害的以小見大作品。其他級別的收藏作品和優(yōu)秀作品中,上述不同題材都相應存在。作為新聞攝影記者,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李舸評委認為,國展的紀錄類評選,與較看重重大題材的傳統(tǒng)新聞攝影評選不同的是,更多影像來源于基層,來源于生活。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xiàn)象是,大量拍攝表演活動的“假民俗”照片,即使畫面表現(xiàn)再好,如果沒有特殊的觀點與視角,往往會直接被評委舍棄掉,因為這些照片本身承載的內(nèi)容已與紀錄類倡導的宗旨有些相去甚遠了。
影響力與傳播因素
可喜的是,本次國展入選作品中,出現(xiàn)了許多公眾心目中都忘卻不了的經(jīng)典瞬間,如南方都市報記者陳奕啟拍自冰雪災害期間廣東火車站上的《愛心接力》,公示時就得到廣大網(wǎng)友一致好評。但面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賈婷在巴黎拍攝的殘疾運動員金晶保護**火炬的瞬間,就有部分網(wǎng)友認為,應該突出“藝術水準”,而不應該過多地關注事件本身。還有人認為,像賈婷此作等得到很大程度傳播、并在其他攝影展覽中收獲了至高榮譽的作品,是否還應該出現(xiàn)在國展參評作品中。
無論是哪一類攝影作品,都必須通過傳播產(chǎn)生價值。即使那些從未示人的優(yōu)秀作品,通過入選國展和相應展示,也是一種效果頗佳的傳播。從這個意義上看,傳播本身對于照片在公眾心目中樹立印象,增加其曝光率和影響力,是有一定作用的——這些,必須建立在作品本身綜合實力占優(yōu)的情況下。
像賈婷拍攝的金晶護火炬的瞬間,本身是北京***火炬?zhèn)鬟f中突發(fā)的事件。這個畫面,向世人證實了“藏獨”分子阻擋**火炬?zhèn)鬟f的“讓人無法接受”(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語)的真相??梢哉f,這樣的照片,一點兒也不次于汶川大地震等災難中產(chǎn)生的諸多優(yōu)秀作品,其對于北京**這項舉世矚目的重大活動的影響,遠非用簡單的語言可以說清楚。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張照片完全有理由成為國展舞臺上的佼佼者,完全有理由成為值得**留存的中國攝影史冊上的佳作。
同樣,中國宇航員費俊龍拍自太空的地球影像,也因為其獨一無二的特定價值,足以成為國展和中國攝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而獲得銀質收藏榮譽的華商報記者張軼拍攝的《挾尸要價》(見本報8月3日8版),因為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及平面媒體的廣泛傳播,早已成為最熱門、最受公眾關注的攝影作品之一。盡管影像表現(xiàn)上并不完美,但并不影響其成為佳作——這樣的瞬間只有他捕捉到了,而且發(fā)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