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孔子》中,孔子說愿意為魯國”生死以之“,但孔子沒明白這個“國家”不是他的,也不是老百姓的,而是“老板”的。
來自:中歐商業(yè)評論
隨著電影《孔子》的上映,孔子思想再度成為熱議的話題。千百年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孔子:有人說他是圣人,有人說他是凡人;有人說他是仁愛之師,有人說他是喪家之犬;有人說他成功,有人說他失敗。
孔子的一生充滿坎坷,始終在顛沛流離中尋求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平衡。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經歷和職場環(huán)境非常相似。正因此,有人認為,孔子的求職過程是*早的職業(yè)雙向選擇,他應該是*早的“職業(yè)經理人”。
然而,孔子并非一個成功的職業(yè)經理人。
一、與“老板”的戰(zhàn)略意圖錯位:
孔子的老師老子對春秋時代的評價是“王綱失序,天下紛亂”,因此勸孔子做“門上的葫蘆”—遁世,而孔子不甘,硬要入世弘揚“禮樂仁義”。然而,究其一生,周游列國,孔子僅有在魯國的“百日”略值一提,還是個失敗的案例。將此案例放到現(xiàn)時的商戰(zhàn)職場情境下,頗有警世之意義。
孔子在“職場”之初的發(fā)展可謂火箭般躥升,一年之內由“中都宰”到“大司寇”再到“代理國相”,其間深得魯定公寵信。其施政理念也名聞天下,非常清晰:以“周禮”治國,期待建立一個“天下大同”的社會—“講禮義、知廉恥、有品格”,“選賢能、修信用、賊不作、謀不用”。這一理念在一個相對封閉、安定的小邑—中都邑首先得到了踐行,而且效果不錯,基本達到了“路不拾遺”的社會景象,孔子“簡歷”上的這一段漂亮經歷成為他職場生涯*初的資本。
然而,自從孔子被魯定公看中并不斷提拔重用之后,孔子便開始了一個個職場上的錯誤,而且錯誤越犯越大。
二、公司政治的犧牲品:
孔子的第二個錯誤是沒有爭取,因而也沒有得到同僚的支持。過于清高和執(zhí)拗的孔子把自己的理想和原則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上任不久即得罪了兩個關鍵的人物—公山狃和季氏。公山狃是狼子野心的小人,但在“公司政治”中,越是這樣的人物越不能得罪??鬃訁s不僅當面拒絕了公山狃的結盟請求,后來還當著所有士大夫的面狠狠地羞辱了他一頓,這無疑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危險的敵人。后來在齊魯會盟中,公山狃拒不發(fā)兵就是一次私人恩怨的單期結算。
季氏是另外一個孔子不能得罪而早早得罪的人。季氏是三桓之首,在魯國士大夫中有著很高的威望??鬃由先未笏究苤?,為季氏家的一個小奴“漆思弓”請命,反對將其陪葬,老謀深算的季氏表面上同意了,內心卻栽下了深深的不滿。此后,季氏就一直在等待機會將孔子拔掉,*終當齊軍兵臨城下之后,季氏通過一句話、一塊“玨”將孔子激走。毛澤東說:“政治就是將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孔夫子卻反其道而行之,也就只能被“公司政治”所排擠,不斷“跳槽”了。跳到衛(wèi)國之后,面對南子的真誠邀請,孔子也因為清高、顧及名分而以“微臣不便”而拒絕了另一次大展抱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