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管理失控,內耗嚴重影響團隊執(zhí)行力影樓在發(fā)展。團隊在壯大,在這當中人事紛爭、人事斗爭會使團隊大傷元氣。這種情況在過去的國營企業(yè)中最為嚴重。民營企業(yè)也有,這中間許多員工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人。專門研究從事關系,攻擊對手或有能力的人。結果要么是能人留住,要么就是能人也會變得無能。自己不會做的,別人也不容許做,惟恐天下不亂。有的影樓員工還鬧派系,兩派陽奉陰違,形不成合力,企業(yè)資源極大消耗,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huán)境中,嚴重影響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執(zhí)行力。
3.期望太高,換將如走馬燈難成氣候。當我們認定一個經營策略后,付諸實施時需要長時間堅持這個策略,不能變來變去,或者頻繁更換操盤手,營銷策略忽左忽右,讓競爭者抓住機會順勢而上,就會讓企業(yè)在經營中蒙受巨大損失。這是因為任何一個經營策略都會有它的利與弊,新操盤手也都會有自己的操作思路,人們都有一種極強的表現欲望,很難去接受原有思路,惟恐被人們認為沒有主見或能力有限。
4.創(chuàng)意唯美,策略曲高和寡受眾難于接受。很多影樓搞宣傳廣創(chuàng)意的時候,為創(chuàng)意而創(chuàng)意,一味追求唯美,把很多高深的妙想融入表現的畫面。特別是電視廣告,短短的幾十秒鐘消費者未能領悟就過去了,一頭霧水,甚至不知影樓在賣什么。很顯然,這是一種廣告資源的浪費。平面廣告也過分追求個性,力求表現自己如何的品味,這樣很難在讀者掃描報紙的時候抓住他們的眼球,也無法抓住消費者的心,更談不上被讀者接受了,廣告費就會打水。
5.高高在上,忽視落地促銷效果大打折扣廣告不能脫離受眾。一味住臺灣海外上靠,未必就能彰顯產品至尊。要知道,消費者多數是普通人群。他們希望廣告與自身相關,只有這樣的廣告才能吸引他們、打動他們。廣告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銷售力問題,如果一味自我玩味,市場未必能夠響應,廣告落地,形成滾滾客源才是影樓的初衷。一味宣傳,不考慮經營中跟進也將冒極大風險。有的影樓在媒體上大量做廣告,忽視終端營銷,其形成的聲勢卻被競爭對物在經營中攔截了,造成自己投入與業(yè)績失衡,而讓對物坐享其成。
6.盲目跟風,只知皮毛不知肉。跟風是多數中小影樓的嗜好,對他們來說與其花巨資開發(fā)市場、培育市場,不如跟風大影樓照搬他們成功的經驗,仿照其成功手法及策略,來分享成功的市場。跟風學習本身無可厚非,好的經驗要提倡推廣這也無可厚非,但有很多影樓跟風往往不得要領,無視自身情況盲目效仿最終自然不能成功。
7.短線思維,一錘子買賣走不遠。有短線思維的老板不少,他們在經營中沒有長遠打算,眼前能賺錢就好,明天的事明天說,缺乏長遠打算,沒有中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這是很多影樓曇花一現的根本原因。
特別是新投入影樓中,多數影樓老板看中影樓盈利,存在著簡單的撈一票的想法,只要能賺到錢就好,缺乏長期發(fā)展的規(guī)劃和對影樓行業(yè)的深入了解,因此注定了這些影樓的生命周期過短或過早夭折,其中不乏一些短期內非常成功的案例,做品牌營銷,短線思維要不得。
8.脫離市場,拍腦袋出策略。很多影樓老板都喜歡主觀定位產品,自認本店如何如何好、價位如何如何才算合理、消費人群應是哪些、市場前景如何之大……他們在腦海里已經把影樓的經營雛形勾勒的非常完美,即便找外聘也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這樣做市場肯定不行。這樣的老板根本沒有下市場的習慣,有的完全是出于個人喜好辦事,連包裝都要自己親自定,沒有實事求是,這樣的服務推向市場多數是不被接受的,試問成功從何而來。
9.檢討品牌,傳播未必都要整合。整合營銷是這些年在各行各業(yè)中普遍滸的營銷手法,同樣也被一些影樓經營者所引用,甚至奉為圣經,以為只要營銷整合了就會成功,經營不成功只因沒有整合。其實,事例整合營銷未必適合所有影樓,單一模式反而更好操作,不僅省錢,而且市場容易啟動。成功的影樓更多的采取一種適合自己的宣傳營銷模式作為宣傳企業(yè)的主渠道。比如,在北京假日秀場的營銷模式被“紐約、紐約”“漢城之約”“巴黎”等大型影樓所作為營銷活動的主渠道所采用。
10.小小成績,延伸品牌何必過急。影樓操作中單項業(yè)務的策劃成功較容易,一些經營者取得一些小成績就想延伸自己的服務,或考慮擴大經營,結果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精力分散、人力分流,不但延伸的業(yè)務沒有成功,連原來成功的經營項目也受到影響??v觀影樓行業(yè),發(fā)現多數影樓靠單一業(yè)務成功的較多,而且多年來沒有更多延伸,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業(yè)績。他們遵循的原則是,將主要目標集中在主營業(yè)務上,力爭產生最大的市場優(yōu)勢。比較分析失敗與成功的眾多案例,可以看出在影樓行業(yè),經營業(yè)務的延伸并非那么簡單,操之過急可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