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叫真誠嗎?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你別生氣,我就是這么一個人。以此為理由,一再的傷害你,還一笑而過,這叫真誠嗎?凡事由著自己的性子,高興就郵件批復同意,不高興就緩緩再說,這叫真誠嗎?看著順眼聽話服從的員工就提拔,不順眼有反對意見的員工就不提拔,這叫真誠嗎?該怎么看這些所謂的“不真誠時刻”?
**種情況:忠實于角色的“表演”
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即便是得罪人,也在所不惜。就管理而言,這種表演,要點贊。所謂職業(yè)經(jīng)理人,所謂管理職業(yè)化,角色代表了股東、團隊、員工、組織對你的所有期待。對角色負責,就是對職業(yè)負責。
這類管理者,往往鐵面無私,往往遵章守制。你想讓他通融一下,那是不可能的。就事論事、規(guī)則**、法不容情,就成為這類管理者的座右銘。同時,這類管理者并不擅長關系之類的事,也很難與其他部門和諧相處,如果公司的文化是厚黑學,顯然,這類管理者的下場往往都不怎么好。但如果公司的文化清正、黑白分明、尊重制度與文化,這類管理者反而可以如魚得水。
第二種情況,回歸到情景的“表演”
這類管理者,遇到問題并不會馬上反應或給出意見。甚至,哪怕前后相同的兩個問題,他的處理意見和做法都可能不一樣。有人說,這不是看人下菜碟嗎?且慢,還不能給這類管理者,還不能簡單定性。
管理學中,有一個情景學派。它們的假設是:遇到不同的人和事,需要回到具體的情景和問題,需要與組織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而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比如,創(chuàng)業(yè)階段的公司,生存是**位的,如果有員工搞了和現(xiàn)有業(yè)務無關但可以推進未來增長的創(chuàng)意,作為管理者,你是支持還是不支持?而在公司發(fā)展的瓶頸期,傳統(tǒng)業(yè)務面臨增長困境,團隊思維和認知守舊,如果有員工搞了很多和現(xiàn)有業(yè)務無關但可以推進未來增長的創(chuàng)意,這個時候,你是支持還是不支持?
這樣看來,管理者還不能只會簡單的就事論事。“權變”的把握難度很大,這也是華為“灰度管理”的一部分。遇到問題,進行原則、機制、文化和業(yè)務階段的綜合研判,從公司和員工利益交集角度去考慮,給出前后可能不同的決策,這是大概率事件,也是對管理者戰(zhàn)略視野、業(yè)務判斷、知人善任、創(chuàng)新執(zhí)行等能力的綜合考量。因此,回歸到情景的“表演”,難度很高。
第三種情況,在乎人際關系的“表演”
有一類管理者,特別在意團隊的人際關系,真的不想和任何一個人鬧意見、起沖突。同時,這類管理者還往往有“好人”心態(tài):在團隊成員心目中,我要做一個好人(往往是道德和文化視角),不要有任何不當?shù)谋憩F(xiàn)和行為。
我很能理解這類管理者的初衷,希望在人際關系上與所有人搞好關系,對工作的推進也有利。但,管理的現(xiàn)實很殘酷,在一個盈利性組織里,企業(yè)的使命就決定了,團隊內部一定會有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在無法達成多贏解決方案的前提下(達成多贏,本質也是智商和情商的考驗),讓一部分人滿意,一部分不滿意,可能是大多數(shù)管理者面臨的現(xiàn)實。這種情況下,如果管理者還特別在意每一個員工的“好人”評價,顯然,*后的結局只能是“老好人”。
真成了老好人,不僅心里累,業(yè)務和管理都會出問題,團隊關系也不會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和諧。往往是表面和諧,底下暗流涌動,*后兩邊都不滿意。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到了團隊的集體平庸,也和這類管理者有關。如果管理者進入到這種“表演”狀態(tài),那就要特別小心了。不得罪人,往往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第四種情況,徹底偽裝和陰謀詭計的“表演”
這類“表演”,天天就是三國和甄嬛傳。表面上叫你“王哥張姐”,背后全都是壞話和小動作。這種情況下,哪還有什么真誠可言,到處是利益的算計,到處是人性的陰暗,到處是“話里有話”。如果真遇到這樣“表演”的管理者,如果你的公司到處是這樣“表演”的管理者,那就真要認真想想了。
關于管理者的角色表演,清末政治家、晚清重臣曾國藩的那句話非常有借鑒價值:本色做人,角色做事。這八個字,或許可以給管理者一點啟發(fā)。(文 楊繼剛(北京新易太和 ***管理顧問)
楊繼剛:工信部主管《中國工業(yè)評論》專欄作家,多達82篇陸續(xù)發(fā)表于哈佛《商業(yè)評 論》、《清華管理評論》等**管理期刊,引發(fā)業(yè)內廣泛好評。管理暢銷書《好員工為什么離開你》《企業(yè)轉型那點事》作者?!掇D型領導力M》三部曲作者、版權人。